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程巍研究员莅临公司讲学

5月1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经理程巍应邀来公司讲学,于文法楼230会议室开展了题为《韦勒克与“文学的内部研究”:“去政治化”的政治》的讲座。讲座由公司中文系易彬教授主持,中文系老师纪海龙、陈婵、吴宝林、汪奕君,湖南师范大学谢淼、宁宝剑,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朱维以及本院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本次讲座中,程老师以知识考古学而非知识性阐释的方式进入韦勒克《文学理论》生成的历史语境。首先,程老师回忆了20世纪80年代大学教育中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实际上占据的某种圣经式的地位,其中提及了周扬在参与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后,因为自身政治问题而被除名的历史情况。为了梳理中国在对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接受以前,文艺界文学理论传统的相关问题,程老师以周扬为例,谈及周扬受到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影响,十分关切文学形式问题,他所提出的文学的外部关系和文学的内部关系及二者的辩证统一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的表述方式。谈及巴赫金提出的形式主义方法,程老师指出,事实上形式主义只构成马克思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文艺学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也与此一脉相承,即探讨文艺的特殊形态,关注文艺的形式特征,但并非将形式与内容进行对立,也不存在80年代的文学本体论的问题。

在讲座中,程老师着重地分析了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的研究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对文学性的研究,试图寻找的是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界限,广泛地涉及了历史、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的表达,与后来韦勒克《文学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巴赫金把形式主义当成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绝对的主义或者视野,它是为了更精细地揭示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苏联的形式主义以及巴赫金一类的批评家不可能在麦卡锡主义时代的美国受到青睐。

具体到韦勒克《文学理论》何以在美国风行,程老师深入浅出地梳理和分析了其中的历史政治背景。其中提及美国南北战争并未消除南北冲突,只是使之转入文学和文化领域,导致统一的美国身份出现危机。1893年,特纳提出“西部”与“东部”,并将其等同于“美国的边疆”和“欧洲的边疆”,以替换此前的“北方”与“南方”。这等于把作为国内矛盾的“北方”与“南方”替换成了“美国”与“欧洲”。于是,对“东部”的排斥就被认为是重建“统一的美国身份”的方式。南方与中西部由此组成“重农主义”的文化-政治战线。“新批评”对“东部”的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导致1940年到1950年代“新批评”成为一种文化霸权。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实际上是一部出版于“铁幕垂下”之后的1949年、风行于麦卡锡主义时期的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是右派保守主义的冷战政治的一种文学意识形态,受到了美国冷战宣传机构的重视以及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大力资助。

讲座的最后,程老师回到了中国1980年代对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接受问题,认为中国文艺界是为了将其作为一个有力的理论外援,来重建文革后以“文学本体论”为理论基石的中国新文艺学,这种以“去政治化”为口号的新文艺学对于此后几十年文学和学科合法性的影响既广且深,只不过《文学理论》一书自身的发生史及其与美国中西部的右翼保守主义和反智主义的关联却被忽视。

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所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程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程老师的讲座对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密切联系有一种高度的敏感性,他细致地整理和分析了大量的历史材料,把大家带入了非常广阔的历史时空,在座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撰稿:本网通讯员

初审:易彬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3-05-13 19:55

编辑:曹修禺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